滿腹廢話,
不知從何說起。
不小心翻到一篇朋友的貼文,
心裡想:要是我是他的話就會把文給刪了,
於是隨手截圖以後準備留言表達關懷,
卻發現此貼文已刪。
不愧是我的直覺(笑)
既然已刪,
再表達我已看到貼文感覺會給他帶來困擾,
所以我決定在自己這個地盤剖析一下我對這個貼文的虛擬想法。
我其實不知道被現實捆住是什麼感覺。
雖然我經常使用聯想和嘗試站在別人角度去思考別人的感受,
可是大多數的結論就是...
「如果我是他,
我就不會這麼做。」
這麼說我知道,
非常狂妄自大。
反正我也不可能是他,
那他怎麼做與我又有何干呢?
我在雞婆「站在別人角度想」是在幹嘛呢?
但是這個世界本來就是里外不是人。
有人就是喜歡我這種懂得站在他人角度設想的人,
也有人就是那麼看不過我這種自以為是的人。
我曾經遇過兩種讓我很受傷的情況,
一個是如上所說,
我盡我最大的努力設想,
「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
然後把這種想法當參考表達給當事人,
然後當事人說,
「你又不是我,你不懂。」
另一個情況就是,
我盡我最大的努力不去干擾他人做決定,
自己滿腦子的設想和同理心統統丟一邊,
然後當事人說,
「你又沒有想過,你不懂。」
里外不是人。
有些人非得你經歷和他一樣的痛苦,
他才認同,「你可能懂一點。」
更有人也許不是真心難過,
想反安慰正在為了他的事苦惱的你,
說出「你還好啦,至少你blablabla」這種話。
以上這種話,我說過幾次。
幾乎都在我很難過,
情緒非常不穩定的時候,
又被別人不經意的話落井下石時候,
會說出口的刺話,
傷人傷己。
這讓我想起一件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不小心說出口一些話,
說了以後對方好像沒有反應,
幾乎沒有理解話中有話的樣子,
於是非常苦惱是否應該為那句話道歉。
若是道歉了,
對方原本不知道話中有話,
現在知道了,
豈不是很傷他的心?
若不道歉,
對方若假裝不知道話中有話,
其實內心受傷了,
這豈不是錯失解釋的良機?
我經常遇到這種事。
要嘛我是說話的那個人,
要嘛我是沒有理解話中有話卻被道歉而受傷的人,
要嘛我是理解話中有話自己難過的人,
都有,但我都還不會解決。
「我其實不知道被現實捆住是什麼感覺。」這句話,
我覺得會傷害到一些人,
但我真的沒有話中有話,
先解釋,我要先道歉。
用我有限的腦力來思考,
有些事情,
因為動手改變不了,
比如周遭環境、比如人際關係、比如體系,
這些普通老百姓動手改變不了的事,
就是被現實捆住了。
我曾經聽過幾句令我有點生氣的話,
「如果真的那麼需要錢,就不可能追逐夢想。」
「一直說我有錢,你也可以跟我一樣啊,我也是辛苦過來的。」
啊...打了就會想起,
想起就會覺得生氣(笑)
什麼話這是!
我就認識一大堆一直喊窮、一直非常需要錢、一直追逐夢想的人!
我還很尊敬他們、很愛他們呢!
你為了錢不理會夢想沒有不好,
可是看不起喊窮的人就太過分了!
誰要跟你一樣委曲求全過辛苦日子來有錢啊!
很窮的追逐夢想還是很帥的好嗎!
再說了,
喊窮是保護自己不被可惡的金錢世界給誘惑!
「好想去歐洲旅行!」「別想了,沒錢!」
「好想買完《海賊王》全套!」「一本一本買!沒錢!」
「為什麼沒有女朋友?」「別想了,哪有錢養女朋友?」
如果因為沒錢而辭職是全部的理由,
那你本來就不該擁有那份工作。
捨不得離開自己現在的工作的人,
我懂。
對自己的忠誠與專業擁有高度信任,
但是被現實捆住的人,
尤其是我之前的同伴們,
我真懂。
這我不需要假設,不需要同理心,
因為我懂。
先說點別的吧。
(因為打著打著居然變成在切洋蔥)
最近我找到了新的工作,
雖說之前想找的工作是與畫畫沒關係的,
但畢竟我的履歷表上輕描淡寫(?)地寫滿了我「一直都在做美術工作」這件事,
最後的工作除了基本需求,
與美術有關的都全都交到我的手上。
面對對美術外行的前輩,
和面對對美術外行的顧客差不多,
很多事情都需要解釋,
而且要很有自信的表達自己專業的商業考量觀點,
然後在應付大幅度改造以後獲取前輩「果然還是你最初的設計最出色」的認同;
跟同部門同事沒法提起任何動漫的事,
因為他們不懂;
同事們的年紀差距都比較大,
要嘛比我小很多,
要嘛比我年長很多。
這些真正上了年紀的人,
和以前我經常相處的「偽老人」不同。
所謂「偽老人」是我自己創的詞:
就是不適應最新潮流的年輕人,
剛好擁有廣義老人的習性,
(比如身體不好、愛嘮叨等習性)
愛說「我老了」和「現代的年輕人」等詞。
我自己也算是個偽老人,
而我現在面對的可是「真老人」(咦)
他們有驚人的交際手腕、
能言善辯刻苦耐勞,
嘮叨起來我完全處於劣勢,
想辯駁又怕不尊重,
任嘮叨又勞累⋯⋯
年輕人也很有意思。
我們這裡的年輕人都是工讀生,
不然就是雜工,
工讀生都不愁錢,
都是老闆的親戚或職員的孩子,
打工只是因為被叫到,
沒有什麼需要養家糊口的辛苦,
也沒有要把這份打工當跳板的野心,
就是單純還是學生,
沒有預設自己未來的孩子。
打雜工的則是可能工作項目太雜了,
沒有生意的時候全在發呆、刷手機,
忙起來的時候一直移動,
幹粗活的很多。
雖然我這份工作,
和我原本理想想要找的工作有點不同,
但要適應新環境、新同事、新作息,
任何不拿手的事物都要自己想辦法,
所有事情都要動腦筋這幾件事,
和我預期想透過更換工作的體驗有著很大的相似之處,
所以雖然忙碌外加因為不熟悉而遇到自己的呆蠢感會有些讓我非常懊惱,
但是我目前還是相當滿意的。
因為還處於菜鳥階段,
在允許自己大量犯錯的階段,
現在還沒遇到真正的坎坷。
但我想,
現在我應該不會像我這個貼文的朋友那麼失望,
因為對未來充滿期待的,
是以前那份工作。
「不再有希望」的感覺,
和「不知道未來有什麼」的感覺,
雖然都讓人充滿不安,
但相較之下,
「不知道」會讓我比較讓我感到安心。
跳個題吧。
我所擁有的朋友,
都算是願意聆聽的人。
也許是因為他們願意聆聽我說的話,
才會成為我的朋友。
但是會聆聽的人,
我個人把他們分兩種。
一種是很想聽,
一種是很想講。
前者是認真想知道關於你要說的,
後者則是想從你的話裡套出話題,
然後把它和自己的經歷連結起來,
在告訴你他自己的經歷、想法、感受。
前者不一定是文靜的人,
後者不一定是表達欲很強的人,
很多時候,
前者反而是平時很多話聊的人,
後者是比較少主動表達的人。
當然這觀察結果很好分析:
就是前者之所以可以好好聆聽,
很可能是因為他已經把自己的內心在某處順利表達過了,
所以他的心已經騰出了位子來關心他人;
反之則是平時不善於表達,
或是沒什麼機會表達自己的人,
一旦遇到突然有一個人跟自己說自己曾經經歷過的經驗,
會如在大海遇見浮木般,
緊緊抓著不放。
如果問我在與人聊天的時候到底比較喜歡前者還是後者,
我其實說不上來。
不把好朋友放進舉例情況來看,
我比較不喜歡只聽不說的,
但也很不喜歡不聽就像自個兒說的,
(這完全是廢話啊哈哈哈哈哈哈)
但若拿好朋友來說,
只聽不說不會太討厭,
不聽自個兒急著說的也不OK,
因為他們是我的好朋友,
認識了熟悉了就大概拿捏得到,
有什麼話題應該找誰分享,
想獲得想要的反應應該找誰下手,
有了分享的出口以後,
自己把自己的心騰出了空間,
接下來分享的對象,
無論對方想聽與否,
都不是那麼重要了。
聆聽,
其實也和認真有點關係。
有的人也許不太會表達自己,
於是在表達自己的時候缺乏信心,
導致所要傳達的自己表達錯誤。
比如我遇過一些朋友,
說的每一句話都有辦法輕鬆帶過,
乍看之下很擅於交際,
彷彿很會炒熱氣氛很會圓場。
實際上會給人一種所說的話沒有重量的感覺,
不知道什麼時候在說真的,
什麼時候在打哈哈應酬敷衍。
這些人要跟他交心太難了,
要更了解他都不是容易的事。
這種人不是不認真,
也不是不肯交心,
只是風格與「想交心的人」形象不符,
於是在找到知心人的路比較坎坷。
有的人是行動派,
聆聽完的每一句話都認真對待,
沒有打哈哈這回事,
也沒有隨便說說這件事。
這種人也許不是對誰都這樣,
但被獲得如此對待的人應該會覺得他們比較嚴肅,
如果喜歡信口開河的人會覺得他們開不起玩笑,
但是我個人很珍惜這種朋友。
「你上次說你要買的那個餅乾,買了沒有?」
「還沒⋯我沒時間去XX逛⋯」
「我明天要去那邊,要幫你買嗎?」
神啊,感謝你讓我遇見這種朋友!
「你上次問那個價錢,我幫你問了,XX是大概YY價錢,ZZ多它5分這樣。怎樣,要訂嗎?」
神啊,感謝你讓我遇見這種朋友!
「你上次講的那個XX,他現在好一點了嗎?他還有沒有跟你吵架?」
神啊,感謝你讓我遇見這種朋友!
反正我就是個喜歡觀察別人優點然後想盡辦法佔為己有的人,
這是我非常欣賞的特色之一,
我當然無論如何都要學起來用一用。
實踐以後心得:要鍛鍊記憶力,
這活記憶力要好才能達到極致啊!
說到做到,
把他人說過的話認真對待,
擁有分辨玩笑話和真心話的能力,
以上。
最近迷上了《奇葩說》這個辯論節目,
隨意點來看,
都讓我震撼不已。
一群看似不正常(?)裝扮、性感強烈的孩子們,
在用超高水準的對話技巧和超狂的邏輯來把我頭腦原本既定的標準翻來覆去的攪和,
最後變成誰站起來說話我就支持他那一方,
這太不像我了。
我可是被人說過有頑固的腦袋
(雖然只是一個人)
我可是有很深的既定概念與標準的人,
我對我自己還算是很了解的!
但是被翻來覆去的感受,
很過癮,真的。
尤其是真心覺得「有道理啊!」的時候,
是一種觸電似的感覺。
突然想說一個故事。
從前有個村莊,
這裡的人都很和諧平庸,
過著簡單快樂的生活。
有一天,
村民A覺得日子太平凡了,
他要去城市裡闖蕩。
大家都覺得他是個聰明人,
城市可能真的比較適合他,
於是歡送他走了。
村民A到城市裡闖蕩,
賺了很多錢,
變得很有名。
這時候村里的一個小孩告訴媽媽說,
他長大也要像村民A那樣。
孩子的媽媽告訴他說,
村民A那樣的好只不過是暫時的,
曇花一現,
孩子啊你應該在村子裡更努力,
只要在村子裡努力,
以你的才華肯定會得到全村人的認同。
過不久村民B也決定離開村子。
他去了比村子更偏僻的地方,
用他在村子裡所學到的知識,
在偏僻的村子裡做起了生意,
開了一間溫馨小店,
據說非常受歡迎。
那個孩子又對媽媽說,
他很羨慕像村民B那樣的日子,
又成功又不失純樸。
媽媽對孩子說,
那真的是你想要的生活嗎?
你只不過是累了想嘗試簡單又賺錢的方式吧。
要努力撐下去,
之後成功就是你的了。
後來村民C也決定離開村子了。
他離開是因為看到了生意的可能性不是只有在村子裡。
於是他在接近城市的地方建了自己的家,
開始以村莊和城市之間的外貿交易為生,
因為了解村里人對城市的無知與好奇,
於是生意也做得不錯。
這時候孩子不說話了。
也許他認為表達他的意見沒用,
也許他並不羨慕村民C,
也許他暗自決定了自己該不該留在村子裡,
也許⋯我也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
要不要知道有沒有村民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