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 9月 05, 2020

有沒有熟悉的感覺?論批評與態度。

我記得我曾經寫過一些類似
“如果你做不到,你有沒有資格評論”的話題。
然後為了證明我寫過,
我翻了一下我的部落格,
然後我放棄XD

不過,是的,今天又有感而發,
想寫一寫這樣的事情。
還記得我以前就有這種矛盾的心理,
想說:
“如果一個人不會做菜,他能批評廚師煮得不好吃嗎?”
“如果一個人不會畫畫,他能批評設計師的設計不好嗎?”
“如果一個人不會做視頻,他能批評視頻不好看嗎?”
答案,當然是“能”啊。

那換句話來問:
“如果一個人不會做菜,他能較廚師怎麼煮比較好吃嗎?”
“如果一個人不會畫畫,他能教設計師怎麼設計比較好嗎?”
“如果一個人不會做視頻,他能教視頻創作者怎麼拍才比較好看嗎?”
答案是不是有點不同了?

很多人在給意見的時候
用錯了語氣,用錯了態度。
你當然可以評論“這個不好”、“這個我不喜歡”,
更好的是如果能指出細節,
比如“這整個太黑了,我看不清”、“這個煮的太生了,吃的時候很不安,而且還有點騷味”,
這種批評是好的。
但其實很多人給意見的時候會造成衝突,
或是讓大家感覺特別不愉快,
就是因為說得方式就是帶節奏、偏見、個人感受成分過高。
比如“這個弄那麼黑,我討厭黑色!而且你是傻子嗎?這哪能放黑色?!” 或是“哇我本來就不喜歡羊肉,你這個還放那麼多,而且很臭!”
怎麼樣,是不是血壓拉滿瞬間想回嗆一萬字?
我聽過最好笑的話是:
“人就是要懂得接受批評,那麼玻璃心幹嘛?” 還有
“錯了就是錯了,跟你說你還要我照顧你的感受?”

記得之前我也寫過類似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那說者需不需要反省”之類的
(但很遺憾谷歌系統還是不夠強大哈哈)
我還記得當時是和朋友激烈討論後有感而發的感慨呢。
記得當時我從哪裡讀來了一些什麼,
內容是說雖然說者無心,但聽者有意,
有可能是聽者敏感了;
有可能是聽者就是脆弱、玻璃心;
有可能是聽者小人之心;
但這一切都始於說者,
確實造成人某個人受到了傷害。
要不要受傷、要不要讓它過去、要不要原諒,是聽者的事。
但是反過來說,要不要道歉、要不要未來避免、有要不要反省,是說者必須做的決定。

今天剛追踪到了《牧師!我想問...》
看了幾期覺得一個價值觀特別有意思:
比如有一集講到對女生超扣分的男生行為,
當你和女生出去的時候,
或者說比如你是男生,和女朋友出去的時候,
你要“幫她”開門、打傘、付錢之類的嗎?
我相信大部份的女生都會說“其實是不需要的”。
“幫女生”做事這件事本身,
不是在“幫她”而是在“展現你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你就是比她高,所以你可以幫她打傘;
你就是想請她吃飯,而且你經濟能力還可以,所以你付錢;
你就是比較有力氣,所以你可以先開門。

回到上面的話題,我覺得這是同理的。
在評論一件事的時候,
如果你是對事不對人,不帶嘲諷語氣、責怪語氣來談論一間你覺得犯錯的事,
事情不但好解決,而且還展現出人格魅力。
對事不對人:展現你只想解決問題,沒有針對誰;
沒有嘲諷、責怪的語氣:你情商夠高不易失控;
還有一句我常聽到很多人說,但說的人沒做的:
“You are what you do”
有人說:“不要害怕做錯,做錯事不可怕,只要從錯誤中學習!”
然後當有人犯錯,第一個破口大罵的就是說這話的人。
你敢信這樣的人在鼓勵你別害怕犯錯嗎?
你懂的(笑)

有時候人的第一反應是騙不了人的。
我從來不相信把目標寫大貼在牆上有作用,
也不相信把目標大聲嚷嚷告訴全世界會更有效地完成。
(其實是因為確實對我完全無效)
也許一句話說久了,它會有改變自己的力量,
但更多時候卻是把目標深深印在心裡,
徹底覺悟並排除萬難的人,
在功成名就的那一天更加閃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